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需要统筹资源,多方发力,其中国企/央企拥有人力、场地、技术、设备等诸多资源优势,可成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在助力国企/央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政策方面,浙江安吉发布了全国首个《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规范》,苏州市国资委下发《关于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文明办与市住建局联合制定《全市物业行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施意见》等等。 在企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方面,多地国网电力企业、北京零售企业、潍坊银行企业、西安农业企业、广州房地产企业等积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有的通过建立特色空间为文明实践提供阵地支撑,有的则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基层,有的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传播党的政策理论、丰富活跃基层生活。这些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切入点,突破行业、地域限制等制约,积极探索国企/央企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方法、新路径。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状,就国企/央企如何参与以下思考供大家参考: 1、明确思路——融合式参与。国企/央企作为市场主体,有明确的主业主责,鉴于此在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要树立融合式参与的理念,创新多元式参与路径,可以有效深度融合企业党建/群建、企业文化等,在回馈社会的同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入,更好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教育等发挥党员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将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群团工作有效结合,通过集合青年志愿服务、工会互助服务、巾帼志愿服务等,进一步扩大整体服务成效。 三是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效结合,鼓励动员更多的企业员工成为志愿者,落实企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文化,并强化职工互助,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为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载体。 2、参与形式——多元式参与。在传统形式上,很多企业局限于通过开展公益项目、进行助资捐款、开展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单一形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性不足。国企/央企可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为依托,通过建立阵地、组建队伍、开展服务等组合形式持续参与,逐步向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服务阵地,共享空间。此类阵地可以是国企/央企将自有场所,如科普基地、运动场、门店、营业厅等进行共享,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提供阵地支撑,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也可以是国企/央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场域内,落地打造特色化专属性的服务基地,如帮助社区建立儿童中心、低碳空间等。在服务阵地的打造过程中,国企/央企可以融合自身特色,进行阵地的特色化标识、形象设计,这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比如江苏连云港国网公司在三区三县的国网营业厅都打造成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 二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可结合企业的专业优势打造专业队伍。国企/央企可以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员工团队和管理团队,组建新的志愿服务队或者加入现有的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的志愿服务队,采用“企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灵活形式,结对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补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志愿者的优势之一是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可以更大限度上输出专业优势,发挥专业价值。比如成都市打造成都企业志愿服务联盟积极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 三是开展专业项目,提升影响力。国企/央企在拥有了相关阵地、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的良好基础上,可以重点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维度,精心策划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以项目带动不断提升企业影响力。比如广东电信广州分公司以“爱有天翼”为主题持续打造志愿服务项目。 3、打造品牌——特色式参与。国企/央企希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打造品牌和影响力,就需要不断创新。可考虑在以下方面积极探索: 一是打造企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模式。不管是理念创新还是实践创新,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模式,不仅对国企/央企自身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还能促进多方发力、资源整合,为当地甚至全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二是多维打造品牌项目、队伍和阵地。国企/央企除了打造项目品牌外,还可以结合各自的特色资源,打造品牌队伍、品牌阵地,形成品牌矩阵。比如四川国网品牌化打造了“连心桥”志愿服务队,擦亮了“照亮回家路”服务等。国企/央企可以在项目、队伍、阵地的组合下,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品牌体系。 三是形成特色工作成果。国企/央企可以加大对工作成果的梳理总结提炼,提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比如形成精品案例集、特色线路展示等,做好文明实践特色工作成果的呈现,这既是向员工和社会大众推介优秀的企业志愿服务,也是进一步做好社会动员的有效形式之一。
作者:和众泽益志愿服务和共同富裕研究院
|